孩子怕鬼,睡觉要人陪,一个人独处就哭,怎么让他相信没鬼?
娃到了四、五岁,就会开始各种怕鬼。
做梦梦到妖怪——醒来——哭。
游乐场看到吓人的造型——哭。
绘本看到怪物——哭。
夜里不敢起床上厕所——说黑暗里有鬼——哭。
甚至连睡觉都要人陪,一个人独处就——哭。
爸妈一般是这么安抚的:
“世上是没有鬼的!”
“亏你还是个男孩子,拿出勇气来!”
“你都四岁了,不该害怕!”
让我们再次见证了著名的软弱无力的爸妈式说教。
娃脑门挂三根粗线,三秒后继续哭。
所以今天DrBing和大家讲讲怕鬼之科学原理和实用措施。
学龄前的娃,正好处于各种概念开始发展的起跑期。之所以6岁以后被称为“学龄”,正是因为孩子们从这个岁数开始,才开始在理性基础上认识世界,在学龄前,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依靠感性认知的。
PS:所以,无论孩子背了多少知识,都没法形成我们成年人的“体验”(也就是说,背了,但不理解),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到达那个阶段。(所以,学龄前一切机械式,以记忆为形式的学习都是无用功)
学龄前这个时期,尤其是有一定认知能力的3-6岁,按皮亚杰的说法,是泛灵论(animisim)的。在泛灵期,娃看什么都是有生命的,所以会对玩具说话。另外,这个时期的娃用自己对世界的山寨版认知解释一切,不受物理世界规律约束,所以也是最有创造力的时期,天马行空脑洞大开。
3岁的孩子认为能动的就是生命,所以会用手操纵恐龙、汽车、布偶玩具来演戏;
4岁会觉得天上的塑料袋飞得不如鸟快,是因为塑料袋胖,鸟瘦;
5岁的孩子认为能“自己动”的才是生命,所以电动玩具更好玩;
娃的认知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,这和大脑发育的次序有关系。
所以,家长说“没鬼”,说“别怕”,说“要勇敢”,注定是然并卵的。
认知发育到了一个高度,娃的大脑就解锁了一个新技能,那就是把在日常生活中焦虑、对未知的恐惧,具象化成一种有生命的东西——鬼怪。
自我安抚能力差的大人也怕鬼,他们会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焦虑用“鬼怪”具象化投射出来。
有个朋友和我分享过她在高考前一段幻视经历:每次她从家里下楼,总会在拐角暗处看到一个一堆肉似的怪物盯着她。明知是幻视,她还是每次吓得鸡飞狗走。高考结束后,这个怪物也消失了。(她平时也啃咬手指甲)
潜意识中的焦虑,是各种恐惧症(Phobia)的成因。
PS:其实恐惧症的形式真是多不胜数,每一种东西都可能变成投射物。你查下Phobia(恐惧症)做后缀的词,你就会惊叹于人类的脑洞无边,例如Anatidaephobia“——被鸭子盯恐惧症”,也够小众的。怕鬼算很常规,很健康!
作为鬼片爱好者,我发现:每次看鬼片的高峰时期,都是事业生活中遇到暂时解决不了问题的焦虑时期。每次看完鬼片,内心焦虑的一部分就随着看片过程中的紧张一起抒发出去了。作为解压手段,看鬼片比起抽烟、喝酒、吸毒健康多了。(当然也有人看完吓出病来的)
娃也是同理。如果成人的压力是来自职场、婚恋等等,那娃的压力来自什么呢?
父母。
弗洛伊德在《图腾与禁忌》有这样一个解释:娃怕鬼,是“对自己父母的恐惧和憎恶”的投射。
啥啥啥?鬼的原型是亲爹妈?
这么解释:
如果问一个娃:“你爱你爸妈吗?”他一般会信誓旦旦地说“爱!”
如果你继续问:“你怕你爸妈吗?”他往往也会默默地点个头。
但如果你再追问一句:“你憎恨你爸妈吗?”他要么一脸懵逼,要么坚决否认。
对于娃,最难承认的情感便是对父母的憎恨了。
在养育过程中,即使是和美健康的家庭,爸妈都难免和孩子产生冲突,情绪失控,无意漠视孩子。问题家庭更是时不时各种硬暴力、冷暴力。娃心里失望、难过,焦虑和愤怒,却又知道爸妈是自己唯一的依靠和爱的来源,怎么能憎恨他们呢?这种内心冲突下,对父母的憎恨和恐惧就被压抑下去了。
于是内心就产生了一种张力被投射到别的东西上——例如鬼怪。
当然DrBing认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娃,2岁3岁入托入园起就要面对复杂的社会,压力的来源应该不止父母一面,而是错综凌乱。
总之,一旦娃开始进入能把焦虑和恐惧“具象化”成鬼的认知阶段,他就会自己添油加醋,脑补各种恐怖画面,直到把自己吓得屁滚尿流。这和大人看鬼片同理,是一种对压力的抒发、释放。
“怕鬼”是某个认知阶段,对压力的投射和释放的表达方式,可以说得上是敏感期的其中一种。从表现可以分轻度、中度、重度。
轻度无需干预
轻度的,娃会偶尔害怕一下,不会影响日常生活,这时不用特殊“干预”,喊怕时安抚一下,分散下注意力就可以了。随着娃认知进一步发展,对物理世界认知的能力超过了感性经验的时候,“怕鬼”恐惧情绪短则也就几周,多则几个月也就过去了。
中度心理干预
如果娃的怕鬼反应剧烈到影响了日常,父母可以用把恐惧外化,形象化的办法,帮娃掌控这种恐惧。例子如下:
“孩子不小心听了鬼故事后吓得不行,晚上不能一个人睡觉,白天视野里一定要有人,持续了一周多。她爱画画。于是我诱导孩子把心里的鬼的形象画出来,我在旁边陪伴、安慰、逗她笑(弱化刺激)。孩子画了一个很恐怖的白衣女鬼出来。然后我们一起给鬼起了一个很萌的名字。再涂涂改改,帮女鬼加上很萌的服饰配件,越改越可爱,还花上蓝天白云草地的背景和一堆小动物,最后萌属性最后完全取代了恐怖属性,然后再一起编一些关于这只鬼萌萌的暖心故事。
孩子几天后就不再怕鬼了。
重度医疗干预
如果怕鬼的反应达到出现歇斯底里、挤眉弄眼、猛啃手指、哭叫夜惊、尿床、多动、秽语、攻击等时,应该去看神经内科,然后再看心理。
从问题根源下手
如果娃“怕鬼”的焦虑根源是家庭中的紧张关系,那解决问题之本也在于改善亲子关系,夫妻关系。当父母吵架或闹离婚时,孩子会对其中一方(往往是父亲)产生强烈的憎恨。未能意识化的憎恨是恐惧症背后的核心情感。当亲子关系或夫妻关系真正改善时,孩子体验到了关系的变好,压抑自然消解,恐惧消失以后,鬼怪也就烟消云散了。
~END~
注意!快让开!
我又要放彩蛋了!
﹀
|这是DrBing的346篇原创文章|
【知性逗比,欢迎关注】
﹀
上周DrBing的文章才说完机器人时代对娃这代人的影响,还有保护创造力的重要性,今天出版社就给了我一套很受高端家庭欢迎的创意手工书:来自法国,曾在巴黎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展出,真正“高大上”——艺术审美和工艺设计都是世界顶尖水平。3岁+娃千万别错过。详情请看今天次条。
↙↙↙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